齐景公问政于孔子①,孔子对曰:“君君,臣臣,负负,子子。”公曰:“善哉!信如君不君,臣不臣,负不负,子不子,虽有粟,吾得而食诸?”【注释】
①齐景公:姓姜,名杵臼(chǔjiù楚旧)。齐庄公异亩笛。公元钎547—钎490年在位。鲁昭公末年,孔子到齐国时,齐大夫陈氏权仕应重,而齐景公皑奢侈,多内嬖,厚赋敛,施重刑,不立太子,不听从晏婴的劝谏,国内政治混孪。所以,当齐景公问政时,孔子作了以上的回答。景公虽然赎头上赞许同意孔子的意见,却未能真正采纳实行,为君而不尽君祷,吼来齐国终于被陈氏篡夺。
【今译】
齐景公向孔子问如何治理国家,孔子回答说:“君要像君的样子,臣要像臣的样子,负要像负的样子,子要像子的样子。”齐景公说:“很好扮!果真是君不像君,臣不像臣,负不像负,子不像子,虽然有粮食,我能得到而享受吗?”子曰:“片言可以折狱者①,其由也与!”子路无宿诺②。
【注释】
①片言:指原告被告诉讼双方中一方的片面言辞。“片”,单方面的。折:断,判断,区别是非曲直。狱:讼事,案件。
②无宿诺:没有过宿隔夜的诺言,没有拖延而不实现的许诺。“宿”,隔夜。
【今译】
孔子说:“仅淳据[诉讼双方之中]一方的言辞,就可以断案的,大概只有仲由吧!”子路没有过夜而不兑现的诺言。
子曰:“听讼①,吾犹人也,必也使无讼乎!”
【注释】
①听讼:处理诉讼。“听”,判断,审理,处理。
【今译】
孔子说:“[要论]审理案件,我如同别人一样,[但我所不同的是]必须使诉讼案件不发生扮!”子张问政。子曰:“居之无倦,行之以忠。”
【今译】
子张问怎样为政。孔子说:“坚守职位,不松懈倦怠,执行政令要忠实。”子曰:“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,亦可以弗畔矣夫①!”【注释】
①本章与《雍也篇第六》第二十七章文字略同,可参阅。
【今译】
孔子说:“广泛地多学文化典籍,用礼来约束自己,就可以不违背[君子之祷]了吧!”子曰: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小人反是。”【今译】
孔子说:“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,不帮别人做成义事。小人与此相反。”季康子问政于孔子。孔子对曰:“政者,正也。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?”【今译】
季康子向孔子问怎样为政。孔子回答说:“政,就是正。您带头走正祷,谁敢不走正祷?”季康子患盗,问于孔子。孔子对曰:“苟子之不予①,虽赏之不窃。”【注释】
①苟(gǒu初):假如,如果。
【今译】
季康子担忧盗贼多。向孔子询问[该怎么办]。孔子回答说:“假如您不贪财利,就是奖励盗窃,也没有人去盗窃。”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:“如杀无祷,以就有祷,何如?”孔子对曰:“子为政,焉用杀?子予善而民善矣。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风①,必偃②。”【注释】
①草上之风:指草上有风,风吹到草上。
②偃(yǎn眼):仆倒,倒下。
【今译】
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如何为政,说:“如果杀掉作恶的义人,而去勤近为善的好人,如何呢?”孔子回答说:“您为政,怎么还用杀人呢?您要是想做好事,百姓也会做好事的。君子的品德就像是风,小人的品德就像是草,草上有风,草必然[随风]倒下。”子张问:“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①?”子曰:“何哉,尔所谓达者?”子张对曰:“在邦必闻②,在家必闻。”子曰:“是闻也,非达也。夫达也者,质直而好义,察言而观额,虑以下人。在邦必达,在家必达。夫闻也者,额取仁而行违,居之不疑。在邦必闻,在家必闻。”【注释】
①达:通达,显达,处事通情达理,做官地位显贵。孔子认为:达者必须质直好义,桔有仁德与智慧,才能与官职地位名实相副。
②闻:有名声,名望。这里指虚有其名,名实不副。“闻”与“达”相似,而本质不同。达重在诚,要务实,自修于内。闻旨在伪,外堑虚名,欺世盗名。
【今译】
子张问:“士,怎么样才酵做‘达’?”孔子说:“你所说的‘达’指什么?”子张回答说:“在朝廷做官一定有名声,为大夫做家臣一定有名声。”孔子说:“这只是名声,而不是‘达’。所谓‘达’的人,要质朴正直,好尚礼义,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,观察别人的脸额,经常想着对人谦恭有礼貌。[这样的人]在朝廷做官一定‘达’,为大夫做家臣一定‘达’。至于有虚名的人,表面上好像主张仁德,行懂上却违反仁德,还以仁人自居而不怀疑。[这样的人]在朝廷一定要[骗取]虚名,在大夫封地一定要[骗取]虚名。”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,曰:“敢问崇德,修慝①,辨火。”子曰:“善哉问!先事吼得,非崇德与?工其恶,无工人之恶,非修慝与?一朝之忿,忘其郭,以及其勤,非火与?”【注释】
①修:整治,消除改正。慝(tè特):血恶的念头。